移民澳洲时,amy已经在国内上了2年婴幼儿园,到了澳洲后便接着上预备班和小学。2007年回国后,重新上了一年小学四年级,直到今年小升初考深圳外国语学校分校……从澳洲回到国内,激烈的升学角逐让amy的母亲陈坤茹深深感觉到中西教育的巨大差异。有着教育学专业背景的她,结合我们的教育经验开设了一家“成长中心”,帮助母亲们为孩子进行早期教育。
那样,在她眼中的中西教育有哪些差异?她是如何让女儿飞速适应不一样的教育环境的?想让孩子移民或者出国留学的父母应该考虑什么问题?
抓住孩子成长的黄金时间
澳洲的正式教育是从预备班开始的,等于国内的学前班,而婴幼儿园则像国内的托儿所,入学时间比较灵活。陈坤茹说,女儿到澳洲不久就满5岁,刚好可以上预备班,但刚开始从环境、语言到学习技巧都很不适应,因此英语流利的她第一从语言开始帮助女儿适应。
“孩子有的能力的培养是有黄金时间的,假如错过了再去学习就会事倍功半。比如,在11岁之前,只须能提供相应的语言环境,孩子学习语言是非常飞速的,但长大后就难了。”陈坤茹说,不久后,amy基本可以听懂和了解英语,心理和情绪的重压因此减轻了很多,非常快习惯了澳洲的生活。同时,陈坤茹还坚持不让孩子落下中文的学习。
第二,陈坤茹很看重对孩子习惯的培养。她觉得,习惯的培养与孩子其实关系不大,也不可以都寄托于学校,考验的反而是父母的恒心和毅力,由于一个好习惯的背后可能是无数次改正和反复的过程。但好的习惯一旦固定下来会让孩子受益一辈子,假如爸爸妈妈一旦偷懒了,孩子形成的不好的习惯也会干扰终身。
陈坤茹说,澳洲学生的阅读能力位居世界前三,其中的秘密就是阅读习惯的从小培养。在澳洲学校里,有一个从易到难的分级阅读系统,从第一级开始,孩子天天放学就带上一本书回家,让父母陪着阅读,读完在记录本上签字。一段时间的反复阅读后,老师会进行考核,通过后就升一级。有趣的是,澳洲老师和父母永远不会拿不同孩子的阅读进度做比较,而是总会鼓励孩子:“你又升了一级,真棒!”在这种既有强制性又有勉励性的机制下,孩子的阅读能力自然不成问题。
澳洲一节数学课教两个星期
在澳洲的几年里,陈坤茹发现,澳洲和国内在基础教育上最大的差异在于对责任教育的看重。
澳洲的学校刚开始就会跟孩子强调要对我们的言行负责,不可以把我们的事情推到其他人身上。比如吃饭、刷牙,就不可以让孩子依靠爸爸妈妈。如此伴随孩子的成长,从小事渐渐到大事,就能培养负责任的态度和习惯。为了让孩子了解检讨和承担后果,澳洲学校里还有检讨室。孩子假如有比较紧急的错,会由校长出面带到检讨室,并把书面讲解给到父母,告知怎么样配合学校处置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澳洲也跟国内不同。澳洲把基础教育的进度和时间拉得非常长,看重通过实质操作来让孩子领会和理解抽象的定义,而不是把这类定义作为一种技能,让孩子通过背诵和训练来记住。因此,在数学课上,单单是教“3×10=30”这个定义,就可以用上两个星期。
“老师会让孩子们分组,给他们一些代表1块钱、10块钱和30块钱的积木,引导他们进行交换的游戏,并在过程中自己探索出这类数字的关系。一节课没成功,下节课还继续换。”陈坤茹说。因此,在数学这种定义性强的科目上,澳洲的进度总是比国内要慢两到三年。不过,到了十年级将来,相对于国内的高中,澳洲学生们的学习重压会“火箭式”地加强,特别是私立高中的学生,做作业做到午夜是常有些事。
对于这种差异,陈坤茹觉得,西方教育对孩子在不同年龄的成长特征有较为科学的剖析,并据此设定教育办法和目的。这可能也就是中国学生能在很多国际性数学大赛中获奖,但创造力较弱是什么原因。但中西教育之间并没优劣之分,只不过不一样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能力的形成自然会有不一样的影响。
不该让孩子成为爸爸妈妈的影子
那样,为何让女儿在小学阶段又回到中国来,面对巨大的学习重压?
陈坤茹说,由于孩子第一是一个中国人,而且汉语在将来的国际交流中将饰演愈加要紧的角色,假如父母筹备让孩子出国留学,至少也要先过汉语这一关。而且她觉得对孩子不可以过度保护,如此容易抹杀孩子的潜能,假如能让孩子领会到国内的升学角逐,对她未来的生活会有正面的影响。
今年小升初时,陈坤茹和女儿选择了深外分部,为女儿送考的历程给了她巨大的触动:“今年考深外分部的学生有几千人,比以往都多,录取比率可能高达10∶1,就像是一场残酷的战争。送考时,还有几公里就开始堵车,我只好停下车让女儿跟着人流走去考试知识点,看着周围的爸爸妈妈和孩子,我的眼泪莫名其妙地就下来了。”
陈坤茹表示,中国爸爸妈妈对孩子的付出和期望,是没办法用语言形容的,一位出租车司机就过去跟自己说过,即使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上大学,将来才能摆脱开出租车的生活。但在澳洲,爸爸妈妈们只能依据我们的能力为孩子提供教育,而不会强求,他们觉得孩子的生活是由孩子自己决定的。她说:“澳洲的生活和环境较为宽松,重压也小,但国内的教育资源有限,同时角逐也大。在真的体验过国内外完全不一样的现实环境后,我才真的理解中国和澳洲的父母在教育理念上为何会有这么巨大的差别。”
陈坤茹觉得,做爸爸妈妈的都期望尽最大能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但中国爸爸妈妈还是应该量力而行,不可以执着地把我们的想法压到孩子身上。“教育孩子的道路也是爸爸妈妈自我健全的过程,由于孩子在幼年时没选择的能力和自由,可以说全取决于爸爸妈妈。但爸爸妈妈要了解,作为独立的生命,孩子第一是他们自己,而不是爸爸妈妈的影子。”